光伏政策的未來猜測,“光伏+儲能”或成救命稻草
上天對你關閉一扇門,就會對你打開一個窗”。這句話形容當下的光伏市場,再適合不過了。
光伏市場本是靠政策扶持的朝陽產業,可5.31新政席卷整個光伏市場,5.31新政扶持的對象主要是光伏扶貧和領跑者項目,分布式光伏市場瞬間遭“冷落”。
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能源結構調整層面還是終端需求層面,分布式光伏還是有未來的,我們對分布式光伏、光伏+市場持續保持信心,堅持我們的觀念不動搖。
繼5.31新政之后,6月20日,國家能源局再次發聲,各地電網不得以項目未納入國家補貼建設規模范圍為由擅自停止。在有部分人看來,這將要實現平價上網的節奏;可也有人持觀望態度,政策依然不明朗,導致手頭的項目不知道何時開工,分布式光伏市場表現仍不樂觀。那么,接下來企業該如何突破重圍?靜觀其變、關門大吉還是尋找新方向,前兩者的決策是每一個光伏產業鏈的從業者都不愿看到的結局,但終究會有一部分企業遭受5.31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的,也有一部分企業最終通過技術尋找下一個突破口,在光伏市場站穩腳步
光伏+儲能或成為救命稻草
提到儲能,人們常常與蓄電池聯想在一起,殊不知光伏+儲能模式在5.31新政影響下,更大有可為。二者的完美結合可獲得進一步的優勢,尤其是在補貼退坡時代,只有充分考慮具體情況,構建商業模型才能持續盈利。聚能新能源在光伏+儲能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隨著光伏裝機在能源供給中占比越來越高,光伏發電靠天吃飯、輸出功率不穩定的弊端逐漸凸顯,光伏+儲能實現削峰填谷、匹配發電側和用電側的電能負荷,大大降低光伏發電對電網的沖擊,對未來建立可靠、彈性、經濟的低碳電網將做出極大貢獻。
從應用端來說,光伏+儲能為用戶帶來的收益也非常直觀,可實現光伏發電收益最大化,譬如一套5kw的儲能戶用光伏來說,通過削峰填谷、使用模式的切換,業主的直接收益將較常規并網光伏系統提高15%以上。
然而,用戶側分布式光伏+儲能在國內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戰略定位不清晰、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偏高等問題。對“分布式能源+儲能”系統予以扶持是發達國家通行做法,如德國對分布式光伏+儲能給予低息貸款和直接補貼,補貼額覆蓋20%以上的初始成本,目前家庭分布式光伏數量超過150萬套,儲能系統超過1萬套;日本、英國等國家也推出了財稅和補貼政策,推進規?;l展,促進成本的快速下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分布式光伏和儲能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還不夠大。
正因為以上背景,無論從電網發展要求、能源供應要求, 光伏+儲能的大規模實施都是一種必然,而政策的跟進和推動勢必造就光伏+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儲能市場的現狀
儲能技術是構建能源互聯網,促進能源新業態發展的核心基礎,未來三大新興產業——新能源并網、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的發展瓶頸都指向儲能技術,市場潛力巨大。
儲能目前正在走向商業應用的初期過渡階段。儲能產業將直接改善能源供給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布均,亦能改善能源結構,與政府的電力體制改革腳步密不可分,作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今年三月,中國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文,給儲能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四月,在蘇州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獲悉,儲能扶持政策細則將陸續出臺,產業發展有望進入快車道。
光伏+儲能
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鼓勵并支持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分布式光伏按照2013年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含稅)執行。分布式光伏補貼標準維持近4年不變,且不納入配額制范圍,企業及個人能及時獲得補貼。
這期間,一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由2013年政策規定的每千瓦時0.90元、0.95元、0.90元,調整至2016年執行的每千瓦0.80元、0.88元、0.98元,最終下調至現在的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
隨著標桿上網電價的連續下調,分布式卻連續4年保持補貼電價不變,可以預料,分布式光伏并網的補貼下調,是一種趨勢和必然,最終目的是實現光伏的平價上網,而補貼的下調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度電成本加大,收益下降,光伏儲能的出現就是要最大化光伏系統的收益。
首先我們從大的方面說,也就是從宏觀角度看,光伏+儲能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穩定度與電力消納完整性;但是,這個角度對于大眾來說,理解似乎困難。
我們關心的是:光伏+儲能給我們帶來的直接受益是什么?
(1)
光伏+儲能系統,提高了用戶自發自用率,帶來更大的收益
圖一 光伏發電系統
這是傳統光伏發電系統示意圖,5KW的系統,一天發電20度,有10度電是供給用戶使用的,自發自用的比列就是10/20=50% 。
圖二 光伏+儲能發電系統
這是加了儲能的光伏發電系統,光伏發電同樣是20度,10度供給用戶使用,另外有4度電存入蓄電池,當用戶需要的時候將這4度電釋放出來供用戶使用,那么自發自用的比列就變成了4+10/20=70%。
(2)
光伏+儲能系統實現削峰填谷,提高自用比列,帶來更大的收益
光伏+儲能系統,削峰填谷功能可以最大化光伏自用,系統可檢測負載消耗,在發電高峰時將富裕電量充入電池,發電低谷時釋放供應負載,從而也達到了提高自發自用的比列,最大化用戶的收益
(3)
自發自用率更高,為什么收益會更高呢?
加了儲能的光伏系統,自發自用率更高,那么問題來了,自發自用率更高,為什么收益會更高呢?
其實這個理解起來也是很簡單的,因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并網模式的收益計算涉及到三個部分,一個是國家補貼,這個無論是否加儲能,補貼是一樣的,所以這個不考慮,另外兩部分就是節省的電費和上網的收益,而用電的電費是要比上網收益(買給電網的電費)要高的,所以你自用電越多,你的收益就越高。
目前用戶的光伏系統的自發自用部分都相對較低,可能還不到30%,而光伏+儲能的結合會大大提供自發自用比率,從而提高用戶的收益。
舉個栗子來對比光伏系統與光伏加儲能系統的收益情況,以常見的10KW戶用系統為例,平均每天發電40度,傳統光伏系統,假設用戶白天自用電為10度,其余30度買給電網,(自用率10/40=25%)加裝儲能設備后,10度自用,20度電存入蓄電池晚上使用(自用率10+20/40=75%),以廣東地區電價為例,自用電價0.65元,上網電價0.35元。
可以看到75%的自用率比25%的自用率一年收益多1100塊錢,自用比率更高,收益還會更多。